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自考专业 >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自考专升本儿童发展理论学习资料第三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时间:2020-06-02 18:29:51  来源:  作者:

 

本站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学前教育自考专升本的科目——儿童发展理论学习资料,自考专业在不同省份的考试科目有所差异,同学们请根据自己的省份进行选择,本文是第三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完整版下载可以关注公众号高升专升本」,发送关键词“学前教育”。

 

 第三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华生经典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观点包括:行为主义,如何研究,行为主义思维,行为主义习惯,行为主义情绪,行为主义人格


1、女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类似宣言的论文,举起了既反对机能主义,又反对构造主义的行为主义大旗,成为行为主义学派的领袖


2、★行为其构成单位都是刺激与反应的连结


外部环境或身体内部组织中的任何变化都是刺激,刺激必然属于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被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或腺体的运动或变化就是反应;人的反应分1)明显的遗传反应如抓握,吸允。2)潜在的遗传反应如内分泌腺的分泌。3)明显的习惯反应如打球,游泳。4)潜在的习惯反应,如思维


3、★刺激和反应都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S-R成为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标记,最基本的刺激-反应的联结称之为反射;当一个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一个替代刺激所引起时,就形成条件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那个替代刺激就是条件刺激


4、观察法是华生坚持并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5、华生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将思维分3类:


(1)习惯的思维


(2)无声的思维


(3)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


6、★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习惯的形成,实质是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就是习惯的单位;


7、华生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


(1)年龄


(2)练习的分配(在限定时间内练习的次数越少,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就越高)


8、★对于婴儿来说,具有三种非习得性的情绪反应:惧,怒,爱(这是华生强调情绪是一种模式反应);儿童所具有的的3种非习得性情绪是以后再环境中发展为习得性情绪的基础,而导致情绪发展的机制便是条件反射


9、★华生认为人格由占支配地位的习惯所构成的;一个人的行为特征也取决于环境对于华生的评析:


贡献:


(1)使心理学从哲学的边缘跳入科学之林


(2)使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内省转入客观经验研究


(3)使心理学走出学院的围墙进入广泛的实用领域


(4)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原则;华生认为:1)教育和训练的目标和标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因地制宜;2)坚决反对体罚儿童;3)从小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主张;4)重视家庭护理,身心教育


局限:首先华生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次强调客观的,实证的,可重复的经验研究,排斥任何形式的内省,造成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心理学的研究;再次,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既否认遗传的重要性,又否认儿童主观状态对发展的影响,夸大教育环境的功能是片面的,不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整个心理科学的事实


斯金纳(美国)的观点包括:行为的分类,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儿童行为的变化,操作行为主义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10、女1968年美国政府授予斯金纳最高科学奖励-国家科学奖章,10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一枚金质奖章。美国《时代?杂志称斯是美国在世的心理学家中最有影响的最引起争辩的人物,是新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1、★斯认为行为分2类:1)应答性行为或应答性学习;2)操作性行为,它不是由刺激激发,


而只是有机体自身时不时发出的行为


1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其他操作行为主义者对行为的定义有3个特点:


(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绝不是由刺激引发的。


(2)操作性行为的研究不去考察那些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如动机,内驱力


(3)操作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13、★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所谓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


14、★强化有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此外强化还分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所以积极强化(正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消极强化(负)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


15、★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


16、为了控制儿童的行为,研究工作要具体考虑4种条件的变化?


(1)第一基线,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如刚入园的幼儿哭泣)


(2)第一实验期,即给予一定的刺激(老师对刚入园的幼儿表现出亲切)


(3)第二基线,即取消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以检查第一实验期的作用


(4)第二实验期,将第一实验期给予的刺激再度施于而,从而确定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作用


17、为了减少学习的强制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教学;


18、程序教学法是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的原理,通过教学机器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


19、这种教学法体现了斯的3个原则?


(1)小步子前进原则


(2)主动参加原则


(3)及时反馈原则


20、斯金纳利用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和改变,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的目的,这一点是斯与其他人格发展的研究者所不同之处


对斯金纳的评析:


(1)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


(2)比早期的行为主义更坚定


班杜拉(加拿大)基本观点包括: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的模式,社会学习的研究


21、★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之为替代强化,而学习者通过别人的行为和结果的观察所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偿试学习


22、班杜拉把自己的理论改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通过信息的认知过程获得知识,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过程,这过程包括4个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定向过程


(2)保持过程


(3)运动复现过程


(4)强化和动机过程


23、观察学习模式主要有哪8种形式?


(1)行为模式(传递动作)


(2)言语模式(教师讲课)


(3)象征模式(媒体,广播,电影,小说)


(4)抽象模式(句子结构,语法)


(5)参照模式(算珠来协助计算,教材中的例题,例句)


(6)参与性模式(幼儿学习舞蹈)


(7)创造模式


(8)延迟模式(幼儿看到没有立即做,而是过段时间自己照着做)


24、班杜拉社会学习研究包括:攻击性;亲社会行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25、班杜拉对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操作性反应,班杜拉对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提出以下观点:


(1)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唤醒都可能触发攻击性行为


(2)情绪状态的唤醒具有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情绪状态的减弱有2中途径:一是通过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本身,二是通过认知因素


(3)接触或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


26、★影响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3方面影响:家庭,社区文化氛围和信息传播工具;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主要来源


27、虽然社会学习理论赞同环境对人的行为有重大决定作用,但环境不是单一的起作用,内部学习还包括人,人的行为,环境3方面因素,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班杜拉称之为“相互决定”,但班杜拉并不直接研究认知过程,就本质而言,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仍属于行为主义体系。


对班杜拉的评析:观察学习更加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指出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他的研究内容更具有社会针对性


28、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案例分析)


(1)创设丰富环境,形成适宜学习条件;


案例:《故事会让孩子充满自信》;老师通过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环境中缺少适宜刺激引发孩子相应的行为;教师随机调整环境,引导幼儿,可见,环境中刺激的适宜与否,对孩子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


(2)积极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如果行为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增加


案例1:《他并非真的无所谓》


教师基于工作经验赢不能改变某幼儿行为的有效刺激,后来契机出现,教师将幼儿在意的这点作为强化物,在幼儿做出操作性行为出现后,及时予以强化,于是幼儿的良好行为出现的概率就越来越高;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同一强化物对每个个体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应慎重选择强化物


案例2:《男男记录》写日记方式;


这个案例中教师选择的是社会性强化物,采用的是书面记录的方法;当幼儿出现适宜的行为时,就在日记里记录作为强化,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概率,在院所里最常见的基于强化的原理方法是代币法


案例3:《好孩子评比栏》


这是一个运用代币法对幼儿进行行为塑造的案例。全班每一个幼儿都是行为强化的目标,施用同样的评价标准。幼儿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及他人的行为评价;但是代币强化的目标行为不明确,首先表现好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括性的概念,其次目标行为缺乏重点教师的目的是要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此案例中缺乏对学习习惯本身的理解;再次,目标行为在施用对象上缺乏针对性,幼儿发展水平有差异


案例4:《谁能获得星星》


幼儿受兴趣的驱使主动参与活动,这是有效的及时强化,强化的结果是该幼儿继续积极参与活动,遵守规则,并持续到活动结束,,,当幼儿表现出所要强化的行为后,教师立即予以代币,并向幼儿陈述给予代币的理由,这让幼儿清楚看到代币与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该行为的出现,同时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评价是具体的,让幼儿清楚理解了在学习活动中应该坚持的良好行为


(3)利用消退方法,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案例1《聪明的老人》


案例中老人综合运用了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强化和消退的原理,解决了问题,老人首先运用强化原理,通过给予报酬提高孩子吵闹出现的概率,逐渐孩子将吵闹和报酬结合起来,当习惯了这种奖励之后,老人逐渐减少了强化物,这使得孩子的吵闹行为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


案例2《消退疗法治疗儿童饮食行为障碍》


案例中孩子们都是由于被家长强迫喂食引发饮食行为障碍-条件反射性拒食,逐渐发展为厌食,这是一个习得性操作行为,研究者认为饮食行为的强化刺激是家长强迫喂食的频繁出现,于是采用消退法,劝说家长不要强迫幼儿进食,要养成自动进食的好习惯消退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操作性行为的强化物事件,然后逐渐减少或取消强化物事件,以减少该操作行为的出现概率


(4)发挥榜样作用,促进社会学习案例1《好吧,妈妈等你》


案例中,幼儿观察到妈妈的行为及结果,于是幼儿学会了一个新的行为,并立刻表现出来,孩子在观察,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所以行为及强化性结果,以习得新行为;妈妈最终承认错误,并保证不会再犯,这种心平气和解决冲突的做法是很好的示范


案例2《老师的眼神》


充分说明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过程,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这4过程


新来老师给了作者温暖,因此老师成了他观察模仿的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注意。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定向作用;在选择吸收了榜样的行为后。就以符号的形式保存这就是保持过程;当作者进入幼儿园工作时,观察学习的过程进入运动复现阶段;作者示范的范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他老师都不同程度表现出类似行为,这些行为对作者来说都起到了强化作用,同时子啊自身工作中也逐渐建立了一套自我评价标准,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强化和动机过程

 

以上就是学前教育自考专升本的科目——儿童发展理论学习资料,自考专业在不同省份的考试科目有所差异,同学们请根据自己的省份进行选择,福建师范大学自考学前教育是适合的。完整版下载可以关注公众号高升专升本」,发送关键词“学前教育”。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temp.pl--]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