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专升本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第一章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完整打印版关注公众号:高升专升本,发送关键词:马政笔记。
课前索引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内容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可概括为六个字:本质、状况、运用。
即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明白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重点难点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较多。
重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难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学习方法
本章是内容涉及的概念多、原理多、运用多、要记忆的知识点多,本章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性强。
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对重要原理的掌握,因为本章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在知识结构和考试中都很重要,常常在考试中以论试题的形式出现,学习时不要被枝节问题干扰;其次要重视对一些关键概念(范畴)的理解,如“物质”、“矛盾”这些概念记忆对理解和掌握原理至关重要;最后还要注意对各哲学流派知识点的了解,在考试中这些往往在选择题形式出现。
具体知识点要求注意关注脚本中的“应试提示”。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和自然规律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一定重复出现。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
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常以简答题出现。
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一,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第二,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起源、本质知识点多,常以选择、简答题出现。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包括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人脑)
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神经细胞多达1100亿个,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人在第一信号系统(实物的刺激)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文字系统引起)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就是意识。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主观世界所特有的理性形式,非理性形式。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意识的客观性是指:首先,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形式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再次,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最后,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煞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狼孩、熊孩,尽管有人脑,也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但由于脱离了社会群体,没有接受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也不能产生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常以简答题出现。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建造房屋与蜜蜂建造蜂房)。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家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事业,才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和技术发明。)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
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社会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学员答疑
1、哲学物质与科学物质
这是两个不层次的问题,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所有科学物质的共同属性,不是某一具体的实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共同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科学上讲的物质指某种具体的实物。
2、物质与实践的关系
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实践是把自在自然改造为人为自然的方式,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使其对物质的理解超越了前人,但物质在逻辑上更为本原,实践是物质世界走向人类社会的中介。
3、哲学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有两层含义:一就是指哲学,相对与形而下(具体科学)相对;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的发展观。教材中主要用第二层含义。
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参与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较,除具有客观性之外,还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使社会规律表现的更为复杂,但这不影响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以上就是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第一章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完整打印版关注公众号:高升专升本,发送关键词:马政笔记。 |